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天天观速讯丨桑塔纳当年引进国内,德方建议定价8万,为何会被炒到20万?

发布时间:2023-03-17 19:47:46 来源:小雅聊财经

到了20世纪末,家用汽车开始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,在这之前,汽车基本上只有单位,企业才能有。因为那时汽车还是属于奢侈品,所以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。而且在那汽车市场刚开发出来时,桑塔纳堪称一代神车。在那个时候,桑塔纳还是一种贵族的象征,它有着高贵的身份与地位。那个时候,谁能有桑塔纳,开上它,很威风。

现在回头看看,桑塔纳可是早已成为老车的车型,但那个时代,即使有钱,也未必能买得起这台车。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桑塔纳到底还能卖多久吧!并且你知道吗,当年桑塔纳传入国内时,应该怎样定价,也就成为了难题,德方建议定价8万,但最后卖到20万,你知道为什么么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一、大众经典桑塔纳

1978年,我国确定合资为主要方式,通过与国外汽车企业开展合作,创办了自己的汽车工厂。当时的国内汽车行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,很多自主品牌在研发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,所以很多车企选择与国外车企进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。此时的中国,正值汽车市场发展初期,所以很多车企希望自己能与中国进行合作。当时的合资企业大多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提高市场占有率。而其中,也不乏风头正劲的德国大众汽车,还奠定了德系车后来占领市场的基础。

1983年,双方进行了无数次交涉与磋商,大众集团与上海汽车厂通过合资方式,组建上汽大众。伴随着合同的订立,介绍国产的是随后在中国各地流行的桑塔纳。在这个时候,国内的一些厂家也开始了对轿车的研发工作。那时,桑塔纳无论从造型上,还是从其生产技术上,均达到了我国规定,于是在此形势下,桑塔纳被引入了我国。

也就是说,大众当年是通过拼装来制造桑塔纳零件的,并在1985年建成上海桑塔纳生产线。当时的桑塔纳主要是在国外生产。其实讲就是国内生产的,实际上,它也是把部件装配在一起,技术难度不大。所以,当时的桑塔纳只是一种概念车型。但作为推出我国第一辆进口汽车,国内桑塔纳销量可观。

自1983年首次装配桑塔纳以来,至1988年,桑塔纳停止了欧洲市场的销售,单是中国,销量就达到200万辆。在这期间,桑塔纳销量一直高居国内轿车榜首。这说明桑塔纳在当时有多受欢迎,然而,桑塔纳之所以卖得这么火,也有它的道理,是没有对手的。在当时桑塔纳还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车,所以很多人都选择购买它。但售价20万的桑塔纳轿车,起初,德方推荐售价为8万元,知道不采用的原因?

二、为什么不采纳德方的意见呢

上市初期,桑塔纳的售价接近20万元,在当年人均月收入不超过百元,能买到20万元车的家庭和个人都很少。在桑塔纳的普及推广过程中,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但到了桑塔纳价格讨论阶段,德方代表提出的提案是按8万元出售,但我们不采纳这一提议。

究其原因,主要是我国当时对汽车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,没有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历,什么都要靠自己去摸索,所以,定价时也不能定。所以当时的价格还是比较低的。德方建议售价8万元,就是根据当时德国人购买能力来衡量。如今看来,桑塔纳在4万元推出国内初期的定价是合理的,德国人给8万元,也虚高。

以及我国不采纳德方意见的原因,第一,汽车行业中国产桑塔纳无对手,定价再高,也不影响销量。因为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经济型轿车,所以桑塔纳也会有一定市场空间。第二,国产桑塔纳生产成本很高,原打算用机械设备装配,但最后都改为手工安装,从而提高大量人工成本。

最后,在细致地计算之下,以确保后续生产经营的持续,才不接受德方8万元价格,使用20万元这在当时来说,是一个天文数字。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,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,成本控制至关重要。但是,即使这样,桑塔纳还是卖得很好,不少企业,单位纷纷购置桑塔纳,使上海汽车厂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回费用。

三、如今的桑塔纳

历经数十年,到目前为止,仍有不少老桑塔纳在路上开着。由于这些车都是用汽油作为燃料,所以它很容易发生故障。在中国汽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,在汽车中应用高新科技日益广泛,同时加速桑塔纳摘牌。桑塔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、销量最多的轿车之一,但是它的生产却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。自2000年以来,我国桑塔纳销量连年下降,至2012年,国产桑塔纳已全面停产。

但这并不代表桑塔纳这款车就这样说再见了,上汽大众在2012年发布了新款桑塔纳,并给它取名新桑塔纳。作为一款年轻运动风格车型,全新桑塔纳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。尽管与旧款相比,新款桑塔纳已经越来越年轻,但已失去旧味,销售情况不如人们所想。或许,桑塔纳只会留在我们印象里,以维护其美。

结论

在中国,它走过三十多年光辉历程,现在买车时可供选择的型号多达数百种,但很多人心里还是有桑塔纳梦。又像儿时的棒棒糖,成长的过程中,尽管能随时随地进食,但它丢失了儿时甜蜜的气息。

上一篇:俄乌冲突让瑞士军工业左右为难 焦点短讯

下一篇:最后一页